近日,一组网帖令江西吉安市委书记王萍深陷舆论漩涡。某网友对比2007年到2014年间王萍的多张公开照片后称,王萍出席各种活动时“几乎没穿过一件相同的衣服”,且佩戴的手表、手镯、手链、项链、戒指等覆盖众多品牌。王萍随后回应称,自己有能力买这些东西,经得起组织检验;吉安官方则表示,网帖系当地一位被调查的官员的家属所发,属恶意诽谤中伤。(9月24日《新京报》)
在吉安市的回应描述里,家属像个“无赖”,“干扰司法调查和司法公正”,甚至会提出“放人”“不判实刑”等无理要求。基于此,“恶意诽谤”的出现也就不会意外。
从目前的舆论反馈来看,有关方面的回应并没有令事件平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举报者是否涉嫌“恶意诽谤中伤”,应由当事人站出来表达诉求,公权力出来“帮腔”,有些不合时宜,反而容易引发负面猜测。
事实上,公众最希望看到是当地纪检部门依法启动调查程序,对该官员进行调查,如果有问题,就依法追究;如果事实证明该官员没有问题,同样也能平息舆论,而不是由公权力出面替舆论漩涡中的官员“挡口水”。强调举报人系被调查官员的家属,带有强烈的暗示,显然是想给举报贴上“诽谤”标签,进而证明被举报者的清白,但这种逻辑不具备很强的说服力,也不能解开民众的疑惑。
我们当然不是不信这位女书记被人陷害的可能,但仅仅凭她的“证词”显然难以服众,我们希望看到其行动上的证明,不是就有网友给其支招建议她“公开家庭财产”吗?不过话又说回来,即使这位女书记就是公开家庭财产了也不可能“一招制胜”,仍会有人质疑,其核心问题还是自说自话与自证清白的可信度不够,必须要有一个更为权威的机构或发言人来“说服”公众。(文/刘星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