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2014年下半年四川省公务员考试公布成绩。西昌市公安局向媒体通报了在这次公务员考试中,警方破获的一起特大公务员考试作弊案。
近年来,“公考热”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随着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公务员工资福利待遇的透明度不断提升,“公考”渐渐的褪去赤手可热的外衣,但仍然难以抵挡“公考”成为一部分人牟利的工具的态势。在网络上、电线杆上、街上发放的小广告中,其中不少是关于公考的,“万元包过班”、“面试协议班”、“冲刺班”等不断冲击着人们的视角。
在人们眼中公务员、事业单位通常被看做“铁饭碗“,旱涝保收,同时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知识的更新换代、就业压力的增大等多种原因,使得更多的家长和学生在择业的选择上偏重具有高稳定性的公务员。当考碗族不断增多,也为一些企业和个人带来了牟利的机会,开班各种培训班、出版各类公考秘籍、甚至打出“包过”旗号招摇撞骗,更有甚者不惜铤而走险,利用高科技手段、利用职业枪手为“考碗族”拼命抢碗,牟取巨额利益。据悉,本次被抓的10名嫌疑人曾同当事人协议,事成之后支付13万到17万元;然而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当这些人一一落网的同时,其他考碗族拍手称快,庆幸法律还了一个公平、平等的公考环境;但同时这种事件的发生也增加了人们对公考环境的担忧,概率事件的发生往往会让人产生更多的误读:发现的这一起会是个别事件?那未发现的作弊行为会不会更多?从而导致公众对公考的公平性、正义性产生质疑,正所谓“一个螺丝打坏一锅汤“!
笔者认为要确保公考环境的风情气正,首先的祛除“公考“的功利化、市场化、商业化,不断加强公务员、事业单位机制改革,使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等干部队伍成为“能进能退、能上能下”、工资福利透明的队伍,同时更是需要不断创新和学习的队伍,才能降低公务员的“预期收益”;只要没有“考碗族”的预期收益,才能斩断“公考”利益链条。
(文/敏而好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