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地方收取“附加费”情况普遍存在,部分地方收取水费时附加“南水北调基金”、电费附加“线路维护费”,甚至办网吧要缴纳30万元的“诚信守法及产业发展基金”,目前全国性广泛收取的各类民生资源“附加费”不下20种,渗透到了衣食住行各个领域。(《新京报》,11月24日)
一吨水、一度电多少钱,本该都有统一的标准,但新华社最近一篇《一年仅居民生活电费就“附加”了270亿元?》的报道,却让暗含在日常开销中的附加费浮出水面。面对质疑,财政部回应,我国将清理规范民生资源附加费在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对未列入财政部目录清单的,居民有权拒绝缴纳。
“附加费”的依据何在、哪些属于合理收费引发持续热议。一份居民水费单、电费单乃至一张电影票、一张出境机票中的“附加费”究竟是什么?如何判断收费是否合理?“附加费”背后又藏有多少鲜为人知的腐败?
对于名目众多的地方行政附加费,尽管财政部督促地方出台目录,目前仍然未看到相关发布。不少附加费一直饱受争议,其收费依据、存废之争、透明性等有待解释,另外一些具有时效性的基金没有及时清除,有些基金背后横亘着部门利益,相关部门久久不肯放手,成为规范工作的最大障碍。
面对各种无孔不入的费用,人们不可能一一查证。面对花样繁多的政令,百姓不可能全部明晰。因此,与其鼓励民众“拒缴”,不如让有关部门“不敢收”,而唯有法律能真正把权力关进笼子里。(文/月幻逍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