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近期将在全国集中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治理行动,国务院常务会议将治理“吃空饷”列为重要议题之一,足以证明中央政府对于这一问题的重视,也反映出目前“吃空饷”问题的治理所存在的严峻形势。
近年来,各地时不时的曝出“挂名饷”、“冒名饷”、“死人饷”……令人瞠目结舌,它们的共同点是弄虚作假,钻制度漏洞,都是权力监管缺失、滥用造成的结果。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很多地方开展了清理“吃空饷”专项治理,河北清理5.5万人,四川清理清退2.8万人,河南、吉林,也分别清理1.5万人和8600余人,据不完全统计, 这些地方追缴的资金动辄上亿元。“吃空饷”的危害性不言而喻,正如常务会议指出的,是对公共财政资金的蓄意贪占,它的直影响接体现为公共财政的流失。
然而,为何“吃空饷”现象屡禁不止?“权力监管失范、查处不力、违规成本过低是主要原因。”很多吃空饷者,都与审批者、监管者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而“东窗事发”后处理起来也是“雷声大,雨点小”,这样使得“吃空饷”问题屡禁不止、难以根治。笔者认为,要想真正根治“吃空饷”的历史痼疾,就需从权力监管着手,对于已存在的“吃空饷”现象予以清理之外,还必须要建立防范“吃空饷”的机制,该清理清退的必须全清,该问责的必须严责,真正地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其实,从制度上看,各级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制度并不缺失,但这些制度的法制化及信息公开的程度都比较低。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一套更加科学完善、符合实际、行之有效、便于操作的管理、惩处制度和监管体系,包括人事编制管理、政务公开、财务公开、人员情况、举报奖励、问责处理等制度,尤其要建立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问责体系,要将预防关口前移,相关部门和领导要严格执行制度,敢抓敢管,敢于逗硬,真正用制度刹住“吃空饷”这股歪风。(作者:唐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