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空饷”是部分地方官场的顽疾。新华社“中国网事”记者在河北、山西、福建等地调研了解到,全国目前清理清退“吃空饷”人数已达16万多人,部分地区追缴资金达上亿元,其中教育、卫生系统是重灾区。(摘自新华网)
“吃空饷”的现象并不罕见,公众早已领教过多次了,对于一些部门领导而言,更见怪不怪了。应当说,“吃空饷”某种程度上已成久治难愈的顽疾。倘若今年轰轰烈烈地清理了,很快又会死而复生。究其根源,对“吃空饷”的惩罚机制软弱是主要原因。虽然近年来各地对“吃空饷”惩处力度不断加码,但总体而言,对此类人员违规成本低,处罚偏轻,很难遏制类似事情的频繁发生。
据新华社报道,“吃空饷”在不少地方长期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一些权力者“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公家的便宜不占白不占”思维。与其说这是损公肥私,倒不如说是赤裸裸的腐败,凸显了“不上位、先占位”的权力垄断。一些干部明知他人吃空饷,却不愿“得罪”人,睁一眼闭一眼,对相关举报也消极以对。
笔者认为,“吃空饷”现象泛滥,治疗病根的关键是,权力监督与约束机制亟须“堵漏”与完善。公职人员的选拔与考核理当更多地向社会公开,让群众真正拥有干部称职与否的发言权,同时,行政预算、公款开销必须进一步细化,全面接受公众的审核与考量。更重要的是,对“吃空饷”者和知情不查的领导,不仅要给予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更当追究刑事责任。只有核心问题得到扭转, “吃空饷”的丑行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文/回忆鹭)